快捷导航

新闻栏目

中华文明系列原创特展 |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回眸
2023-10-28 10:32:42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青铜器被认为是与城市、文字共同构成文明形成三大标志之一。被称为“金” 或“吉金”的青铜器几乎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早期中华文明塑成、发展、兴盛的最重要代表性物证之一。兴于王政,盛于三代,被视为王者之器,表现着庙堂、王权、秩序的神秘、庄严和威仪。先民以瑰丽的想象熔焠合金,铸以模范,倾注虔诚的信仰,缀以诡谲繁复之纹饰,铭以宗庙社稷之大事。尤其商周时代,青铜器承载着区分亲疏尊卑、定立礼制法度的功用。即便进入铁器时代之后,青铜器及其代表的宗法、礼乐文化也依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展现着意志与威严,沉淀为中国人血液之中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之一,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被称为“一部活的史书”。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物证史,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21年12月30日至2022年7月3日,湖南博物院特举办了 “中华文明系列”“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 这一原创大展。

0 1

指导思想和展览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文物活起来”,本展作为我院“中华文明系列”原创大展,以诠释青铜器文化、展示青铜器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为基调,旨在充分挖掘其厚重底蕴,从人类文明的视觉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观众近距离领略古代青铜器之美,直观感受到中国青铜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一次盛举。

0 2

选题策划

青铜器,自古便是国之重器,也是我国博物馆历史艺术类展览中的永恒话题,历年来,国内以各种角度阐释青铜器的展览层出不穷。但多为展示区域青铜文明,或聚焦商周、回顾最为光辉的青铜历史。本展完整梳理从夏商周三代至明清时期中国青铜文化发展的历程。

展览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原创性。展览以青铜器如何从庙堂走向民间并深入我们的文化基因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以“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为展标,呈现出一幅清晰完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历史画卷。

青铜时代是王的时代。不少展品是青铜时代中原王室、地方诸侯王国、方国的“王者”用器,象征的是王权与礼制。展览汇聚了南方特色青铜器,尤其是湖南本土多件“王者”之器,如被称为“罍王”的皿方罍、有“铙王”美名的象纹兽面纹大铙、被公认为“瓿王”的兽面纹铜瓿及被称之为“卣王”的动物纹提梁卣等;此外,“王者归来”还寓意皿方罍器身的“完罍归湘”:2014年,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拟再次拍卖皿方罍器身,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牵头,湖南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经过艰苦谈判于2014年3月19日达成洽购协议。2014年6月12日,皿方罍器身交接仪式在纽约举行。2014年6月28日,皿方罍器身与器盖在湖南完成合体,永久收藏于我馆。

“王者”既体现了青铜器与王权的关系,又凸显了青铜器精妙绝伦、君临天下的气质。而“归来”则是


中华文明系列原创特展 |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回眸


青铜器与当代的文化共振。“王者”的“归来”,不仅意味着本次展览是具有“王者”风范的特色青铜器的归来,更是意味着青铜器所承载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归来。借由此展回望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激起了观众对古代中国的亲近感,增强了华夏儿女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0 3

展览内容

通过展出从夏、商、周三代直至明清时期青铜器300余件,用途涉及祭祀、礼乐、战争与日用等方面的青铜器精品,向观众诠释青铜在王政、国事、贵族生活及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凸显青铜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以器物的发展与文明的变迁交互为展览的主线与副线,着重体现青铜文化在华夏文明肇基之时的主导作用及其在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地位,揭示青铜器与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礼仪文明相辅相生的关系,并阐释青铜器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共同发展,以青铜器这一中华文明标志性物证的发展历程,体现中国礼仪制度文化及中华文明的变迁,同时也揭示华夏文明在“继承中创新、流变中赓续”这一文化特性对于青铜器发展的影响。

以“王的时代”“国之大事”“庙堂之下”“古典余辉”四大部分为纲,“王的时代”分“青铜之兴”“王制之铭”两单元,“国之大事”分“祀·祭祀”“戎·战争”两单元,“庙堂之下”分“宴飨”“日用”两单元,“古典余辉”分“融合演变”“稽古维新”两单元,每单元下为文物组合陈列。单元紧扣部主题,与时代相对应且聚焦一个主题的内容,系统梳理这一中华文明标志性物证的发展历程,向观众打开理解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窗口,帮助公众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特质。

序幕将中国青铜器放在世界青铜器发展的背景下,对青铜的起源、冶炼与铸造技术、青铜时代文明的发展作概述性介绍,并点出中国青铜文明区别于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特征——“礼”的象征,为展览主体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进入正题之后,以青铜器在中国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形制特点为抓手,以器物的发展与文明的变迁交互为主线与副线,围绕其从庙堂走向民间并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一主题,以“起源—功用—发展—流衍”为逻辑结构。第一部分“王的时代”和第二部分“国之大事”着重强调青铜文化在华夏文明肇基之时的主导作用及其在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地位,揭示青铜器与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礼仪文明相辅相生的关系。第三部分“庙堂之下”和第四部分“古典余辉”则阐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制度、文化变革,青铜器在形制特点与功用上的发展变迁。

展览内容力图容纳最新研究成果,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文化含量,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原创性,揭示青铜器在中国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地位与作用,阐释中国青铜文明是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 4

展品 遴选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湖南博物院(原湖南省博物馆)均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收藏重镇,2022年中国燃油摩托车产量、销量及出口贸易情况分析,产销量持续下滑「图」藏品时间跨度长、门类丰富、器型多样。“天亡”簋、作册般甗、柞伯鼎、“六年琱(diāo)生”簋、人面纹方鼎、皿方罍、象纹铜铙、豕尊等重器蜚声中外。

在展品选择上,既有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典雅,也有汉至明清青铜器的传承和变化,向观众诠释、展示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展出300余件青铜器珍品,包括本馆遴选出的100余件、从中国国家博物馆及省内外10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0余件有代表性青铜器。大多为国家一级文物,不少是青史留名的重器或备受关注的


中华文明系列原创特展 | “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回眸


明星”:“天亡”簋、人面纹方鼎、象纹铜铙、豕尊、皿方罍、动物纹提梁卣等为国宝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甲等),其中“天亡”簋和人面纹方鼎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还有商代司母青铜斝、商代早期的兽面纹单柱爵、商代中期的兽面纹鼎、人面纹青铜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面具、西周晚期“逨(lái)”钟及“六年琱(diāo)生”簋、春秋早期秦公壶、春秋中期“许公”簠(fǔ)、春秋晚期“蔡侯申”尊等,不少展品除了在铭文、形制、工艺上冠绝古今之外,更与周天子、诸侯王有关。湖南本土多件“王者”之器,如被称为“罍王”的皿方罍、有“铙王”美名的象纹兽面纹大铙、被公认为“瓿王”的兽面纹铜瓿及被称之为“卣王”的动物纹提梁卣等也在展览中重点展示。在优选中突出“王者”主题,并突出区域文化特色。

对于一些无法直接传递的文物信息,根据展厅的整体艺术风格合理配置辅助展品,以调节空间节奏,加深了观众对于展览的理解。如有铭文青铜器旁边设置精致的铭文挂框、释读译文等。依据展览内容设计,适当增设图文展版、铭文挂框等辅助陈列,调节展览节奏。

此外,很多难以来到现场的重器如四羊方尊、何尊、莲鹤方壶、曾侯乙编钟等,以及不同区域青铜文化遗存的代表,如盘龙城、炭河里、大洋洲和吴越地区青铜器,也以图文方式在展览中悉数亮相。展示内容有南方青铜文化几个大的版块,设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南出土动物造型青铜器一组与三星堆文物一组,使其与中原青铜器形成对照,凸显中国青铜文化多地发展、齐头并进的特性,彰显中华民族的多源一体。

0 5

展览形式

在近1400平方米的面积、室内净空达12米高的无柱展览空间内,从青铜器敬畏天地、尊奉祖先的祭祀功能着手进行整体概念打造。在展区的中部规划一个抬高区域,将象纹兽面纹大铙的展柜置于其上,其他青铜礼乐器布设于周边弧形长墙边,形成主从关系,配合上空的帷幔造型,凸显“王者”气质。展厅中的展墙也由中部向四周渐渐降低高度,构建一个由圆形、扇形、矩形等组合而成的几何空间,隐喻青铜文化中王权与神灵、人与自然、现在与过去是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展览空间力图布局合理,展线流畅,游客休息区、博物馆商店等考虑周详。观展氛围营造良好,符合人体工程学参观要素。

陈列艺术语言丰富,形式设计表现力强,是内容设计的升华。围绕着“王者归来”这一主题,提取展览框架中“青铜之兴”“王制之铭”“祀·祭祀”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片段里极为重点的展品,进行空间上的重点营造。展览设计艺术风格大气凝重,平面版式将内容设计很好地融合进形式,图片选择精美,图表丰富,且知识点清晰。选择与青铜器色调相似的光源,利用帷幔、灯光等营造青铜展厅的神秘、庄重之感。光源显色性和色彩还原性以高标准要求见光不见灯具,配合最佳照射角度突显文物的精彩。整体色调选择较为沉稳的棕黄色,突出青铜重器发掘于古朴厚重的历史积淀之中这一展览内涵,烘托出庄重沧桑的展览主题,同时又与青铜器本身的色彩质感形成很好的衬托关系。在展标、部说明、说明牌等形式设计中也努力做到别具匠心,比如展标的文字采用雄浑、古朴的字体;序幕前言两侧设计内弧形的素底屏风,上书《周礼•考工记》“六齐”配方等。

0 6

宣传推广

除传统纸媒、广电媒体宣传外,还充分利用网上展览、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广泛、有效地进行展览宣传。采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直播”以及“线上+线下”的宣传方式,分展前预热、开展报道、深度推广三个阶段。根据本次展览内容和展览特点精心设计制作展览专题网站,提升展览的传播范围。

(1)由湖南卫视等制作恢弘大气的展览宣传片。

(2)“王者归来——探秘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展”芒果V直播全程探秘本展。

(3)设计制作本展专题网站,采用H5技术,使网站能够在PC机、手机、平版电脑等多终端兼容。

(4)有特色的语音导览系统。

(5)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对展览信息和相关活动随时进行推送报道。

为使更多观众了解本次展览,设计制作360°实景网上数字展厅,对展览中的重点展品进行介绍。为重点展品制作语音导览内容,并开设展览微信专题导赏页面,观众在展厅可扫描展品说明牌上的二维码自助导览。为使观众更能直观感受铜铙的魅力,观其形、听其音,为其配音循环播放;对皿方罍、人面纹青铜方鼎等重点文物也有视频资料循环播放。尾厅互动体验区安装了感应装置,每个感应区分别放置亚克力展具,分别代表人面纹青铜方鼎、司母青铜斝、象纹兽面纹铜铙和豕尊。观众可以通过触控感应、移动展具等操作,自主选择想要了解的青铜器,并观看对应青铜器的动画视频,在趣味体验中获得知识。

围绕展览开展讲座、研讨会、出版相关书籍等系列延伸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

(1)青少年活动如“跨越千年的‘铜’话故事”,分“你好,青铜”“有形有色”“大‘铭’鼎鼎”“各有所长”四个寓教于乐的系列课程。

(2)成人活动“千年颂风雅,吉金诗中藏”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使用图片、视频等展示方法,符合当下网友需求。

(3)展期内推出了湘博讲坛、线上学术讲座,并以线上+线下、全程直播的方式举办学术活动。

0 7

文创开发

2021年,恰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配合中华文明系列原创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依托展览推出“考古现场”体验箱系列文创产品,作为展览衍生产品,借此向一代代考古人致敬。

“考古现场”体验箱系列文创产品精选12款馆藏国宝文物,以神秘商周主题呈现。以体验盲盒的形式,通过还原文物发掘现场,让大众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感受未知的神秘,体验考古乐趣。

神秘商周主题系列精选馆藏人面纹方鼎、豕形铜尊、铜象尊、皿方罍,每一个体验箱由三个主题文物+隐藏彩蛋共同组成。原汁原味的考古木箱、探方分区、发掘简报等创意设计,仪式感满满的文物文保及警示类贴纸和一整套“考古发掘”工具,深度“还原”考古体验。

每个体验箱均设置惊喜玩法,除了可以设置专属编号外,还设置稀有隐藏款“文物”的一个部分,神秘商周主题的隐藏款,以皿方罍颠沛流离、不同寻常的故事背景为创意来源,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可通过与他人互换或再次购买等方式,帮助它实现盖、身大团圆。

集体验感、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于一身的“考古现场”体验箱,力图尽量模拟真实考古现场,以专业考古元素为支撑,营造体验感与探索感;产品设计上,从核心内容到包装再到各类附件,饱含设计巧思和国潮文化元素。

本展系举全院之力,生猪养殖行业研究报告(合集)克服了疫情防控等诸多困难,倾心打造。经过4年筹备、策划,展览在内容、形式、新媒体运用、宣传推广、文创开发等方面均有创新,得到专家学者肯定、观众热烈追捧、媒体广泛关注,社会反响较为强烈,各种养猪场的规划与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受疫情影响,参观人数仍达15万人次,门票收入将近500万元。配合展览主办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论坛”线上线下观众达60余万人次(含回放),成为抗击疫情、坚持公众服务的成功案例。



原创文章出自开云彩票,欢迎转载!